当前位置: 首页/基层政务公开/标准化规范化目录/乡镇街道目录/散旦镇人民政府/标准化规范化目录/公共文化服务

军装换作布衣,初心从未褪色——听散旦村老书记的岁月长歌

作者:富民县散旦镇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11 09:43    来源:富民县人民政府

在散旦村的田间地头,总有人看见一位头发花白却腰杆笔直的老人,扛着锄头和村民唠家常,卷着裤腿往泥地里走。他叫关云,今年73岁,村里人喊他“老关书记”。他从军营里摸爬滚打归来,在抗美援老战争中荣立三等功,受到“五好战士”表彰一次。现如今,他带着军人的韧劲扎根乡村。

图片 1

关云,出生于1952年,十六岁的时候入伍,稚嫩青涩的肩膀扛起了钢枪与使命。边疆的风裹着硝烟的味道,他和曼山工作队的战友们像一颗颗钉子,深深扎进祖国的边陲。白天,他们穿行在村寨间,用真诚叩开各民族同胞的心门;深夜,他们警惕地睁大眼睛,不放过黑暗中任何可疑的声响,严守住翻涌江水中的边境线。

图片 2

图片 3

图片 4

图片 5

1971年,十九岁的他来到了抗美援老部队。在勐腊县换上老挝军装,随军车颠簸着穿越国境线,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,都像在倒计时生命的刻度。大雨连绵,他们徒步跋涉在老挝南塔省的崇山峻岭之间;敌机掠过,地道里的每一镐土,都凝结着对未知空袭的警惕。记得那个转运伤员的日子,七双手紧紧托着担架,从午后两点走到夜幕深沉。山路崎岖,暴雨倾盆,却无人敢歇——担架上的兄弟每一声微弱的喘息,都是他们咬牙坚持的力量。

战争是残酷的,战友的牺牲让关云刻骨铭心。他说,那一刻,雨林的蝉鸣戛然而止,空气仿佛瞬间凝固。战友倒下的身影,重重地砸在异乡的土地上,也砸在关云和每个战友的心间。这位牺牲的战士是他们踏入老挝后第一个牺牲的勇士,远离故土,远离亲人,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曾为之浴血奋战的土地上。当关云和战友们最终踏上归途,怀着悲痛与敬意,回望那座墓碑,心中明白,他的英魂将永远守护这片土地,而他的故事,也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。

1974年关云退伍回家后参加地方工作,因积极努力,被评为富民县劳动模范。1982年他担任了关家营村第一届村长,任职后,他带领村民抓建设,关家营村成为富民县第一届表彰的文明村。2006年至今他一直肩负着书记、主任一肩挑的重任,多年来受到了富民县委、县政府,散旦镇党委、政府多次表彰,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。

图片 9

几十年来,他踏遍散旦村委会的山山水水、千家万户,他跑政府、跑上级,不辞辛劳,用争取来的100多万元资金先后完成散旦中学道路与沟渠、双龙村沟渠等水利工程。看到小白井村村民饮水困难,关云带领村干部上山找水源,新架引水管道2000多米,建蓄水池;在山区和半山区建起200余口集雨水窖等工程,这些工程把散旦村的水利化程度从原来的25%提至现在的77%,化解了2个苗族村寨人畜饮水难和800余亩农田灌溉难的问题。

图片 6

图片 7

图片 8

从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到炊烟袅袅的散旦村,关云用钢枪守护过山河,更用双手托起了乡亲们的希望。如今,73岁的他依然像棵挺拔的青松,扎根在田间地头。当我们看到他扛着锄头的背影,看到他与村民们笑谈时眼角的皱纹,看到他沾满泥土的裤腿,就会明白:真正的传奇,从不在聚光灯下闪耀,而在平凡岁月里坚守。老关书记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“若有战,召必回”的军人本色,什么是“解民忧,暖民心”的公仆情怀。他让我们相信,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紧紧相连时,就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!

让我们记住这位“土生土长的传奇”,记住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伟大的奋斗者!

版权所有:富民县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:昆明信息港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:5301240002

主办单位:富民县人民政府

@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、镜像

地址:富民县永定街88号 信息公开办电话:68811833 技术服务电话:68810808

滇ICP备20000783号-1 滇公网安备 53012402000111号

富民县人民政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