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富民县散旦镇 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0:00 来源:富民县人民政府
在云南海拔1900米的层峦叠嶂之间,坐落着汉苗共居的翟家村。这片青山绿水,历经烽火岁月,走出了革命烈士,将热血洒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。历史不曾远去,精神仍在传承。昔日,先辈们用脚步丈量出一条英雄山路;如今,他们的后辈在这片热土上,正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条蔬菜飘香的崛起之路。
红色烙印:山岭间的精神丰碑
翟家村的红色历史,并非记载于详实的史料中,而是鲜活地存在于父老乡亲的记忆里。虽岁月久远、物证难寻,那些关于红军小分队在马鞍山、水沟桥剿匪安民的战斗故事仍在口耳相传,那份为家国而战的信念,却如星火般生生不息。也正是这淳朴而坚定的家国情怀,深刻影响了少年时期的翟正发,他立志从军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,毅然奔赴战斗前线,最终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。烈士已逝,精神长存。他的壮举,与那些口耳相传的革命故事融为一体,共同构成了翟家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忠诚奋斗的红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生根发芽。
这份“听党话、跟党走”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精神,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血脉,当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,这份红色基因被再次激活,转化为团结一心、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。
绿色转型:跨村联建的产业发展
在镇党委的大力推进下,以鲁南河为轴线,翟家村与甸头村、门前村打破村界,联合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。蓝图绘就,关键在于落实。项目确定后,镇村党组织迅速牵头,由村干部组成的工作组,踏上了新一轮的“长征路”——他们挨家挨户,将土地流转的政策、资金的兑现向群众讲明讲透。人心齐,泰山移。关键时刻,党员户带头在流转协议上签下名字,做出了表率。最终,群众心里的疙瘩被解开,信任与支持得以凝聚,共流转出27亩土地。
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:41个白色大棚整齐排列,总面积达1.4万平方米,蔚为壮观;一条新修的450米长、3.5米宽的道路,将基地与外界畅连;长达1500米的主水管和4000米的分管构成的喷灌设施,精准滋养着每一株幼苗。
金色丰收:科技赋能与多方共赢
镇村两级党组织积极对接,联系省农科院专家、种子公司及县农技人员,为种植户提供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全链条技术指导。根据专家建议,基地创新采用“羊肚菌”和“生态蔬菜”交替种植的模式,最大限度利用土地,提升产值。基地生产的辣椒、大白菜、甜豌豆、青花菜这四个品种,全部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。这枚小小的标签,是品质的象征,更是通往高端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如今,这些来自海拔1900米的生态蔬菜,每日新鲜采摘,直达省城,走进千家万户的社区、学校和商超。
产业的发展,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:种植大户每年按每亩不低于1200元的标准支付土地流转费,村民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,在家门口务工,赚取薪金。根据经营情况,村集体每年可获得3.5万至7万元不等的收益,村级组织“有钱办事”的能力显著增强,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。一条集租金、薪金、股金于一体的多元增收渠道就此打通,曾经的“空壳村”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幸福交响:汉苗共绘山村新画卷
产业兴旺的最终目的,是人民的幸福生活。如今在翟家村,这份幸福写在每一位乡亲的脸上。清晨,当阳光洒向大地,蔬菜基地里早已是一片热闹景象。妇女们身着斑斓的百褶裙,一边熟练地采摘着青翠的甜豌豆,一边用苗语唱着轻快的山歌;身旁的大姐笑着应和,手底下活儿不停,将饱满的青花菜整齐码放。不同的语言,交汇成劳动的和声;不同的服饰,点缀着同一个绿色的希望。
锅碗瓢盆的交响乐、孩童嬉戏的欢笑声和乡亲们的劳动号子,绘就一幅民族团结、安居乐业的动人画卷,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。翟家村的变迁,是一部用奋斗书写的生动教材。它告诉我们,红色精神永不褪色,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,从保家卫国的战场,延伸到乡村振兴的田野,最终融汇成乡亲们脸上那抹最满足的幸福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