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富民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:2025-06-13 09:30 来源:东村镇
昔日的中民村,头顶“省级贫困村”的帽子,村民在泥泞中跋涉,产业在困顿着挣扎。如今走进村庄,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宽阔的硬化道路,错落有致的民居院落,规整连片的特色种植区,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。历经十余年的奋斗,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不仅成功摘帽,更荣获“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”称号,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谱写崭新篇章。
党群同心筑坦途
中民村党总支深知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道理,以“开路先锋”的担当,破解制约发展的交通桎梏。自2014年起,通过上级帮扶、项目引进、村民自筹等多种方式,积极筹措资源,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,带头拆院墙、让菜地,村民们也纷纷无偿提供土地,踊跃参与道路施工。在国家政策以及省、市、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,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齐心协力相继打通麻地至中元村、多依箐至白龙潭村、菖蒲箐至轿子雪山连接线三条交通命脉,累计修通30余公里的道路,不仅让2052名村民告别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两脚泥”的历史,更串联起菖蒲箐村27户地质灾害点居民的安居梦。2020年,富民县的首个村史馆——中民村史馆建成,馆内的一张张老照片、一件件老物件,生动地展现着中民村从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历程。同时,文化活动室、人饮蓄水池、管网、公厕、垃圾池、路灯建设等基础设施也陆续在各个自然村建设落成,基础设施的“毛细血管”全面激活。
执笔绘就生态画卷
中民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,以“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、勇立潮头”的精神,创新构建“1+3+N”环境治理体系,即1个党总支统筹,党员责任区、村民代表监督岗、群众自治组三级联动,N项长效机制保障。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,组织群众分组排班打扫卫生,撸起袖子重点攻克辖区主要路面、河道两侧的生活垃圾、枯枝败叶、杂草等卫生顽瘴痼疾,从点到面,让村容村貌“靓”起来,村庄生态环境“美”起来。通过“积分制”管理制度,提升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。同时,通过入户动员和“乡村大喇叭”等方式,大力宣传人居环境知识,引导群众增强环保意识,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。近两年,中民村党总支打造“最美庭院”6户,组织清理河道12公里,累计清理垃圾50余吨,拆除违建10余处,村庄实现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绿净美”的蜕变。
产业矩阵破局新生
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,中民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,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。传统产业筑基:近年来,在保障烤烟、蜜本南瓜、板栗、玉米、生猪肉牛养殖等传统产业上持续发力,2024年稳定种植烤烟550亩、玉米7400亩、蜜本南瓜600亩,养殖生猪5764头,羊2495头,鸡7224只,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。特色产业突围: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着力构建“3+N”产业矩阵,甜脆豌豆、小米椒、人参果三大百万级产业领跑,N个特色产业多点开花,如锁莓、中草药种植、沃柑、稻花鱼等,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,引领群众增收致富,推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。联村共建拓局:深化“联村抱团”成果,充分借鉴小米椒跨村联建党支部成功经验,与祖库村委会组建东村镇甜脆豌豆跨村联建党支部,围绕甜脆豌豆跨村联建党支部需求,共同打造绿色品牌甜脆豌豆,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2024年,特色农业吸纳务工1.3万人次,发放劳务报酬150万元,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。
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态环境改善,从产业发展到多元布局,东村镇中民村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全体村民的智慧和汗水。中民村党总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,大胆尝试,敢于“破壁”,先后被中共富民县委组织部表彰为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被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表彰为昆明市“五星级”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、昆明市“春城先锋”示范党支部,被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表彰为“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”。未来,中民村将继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,不断探索创新,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