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民县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的报告(书面)
―2011年1月20日在政协富民县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
富民县发展和改革局
各位委员: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,现将富民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提请政协富民县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协商。 一、“十一五”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“十一五”期间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,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紧紧围绕“富民、强县”两大目标,全面实施“农业特、工业兴、田园美、休憩乐”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,圆满完成了“十一五” 规划目标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;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城镇建设加速推进;改革开放成效显著,民主法制不断健全;社会事业和谐进步,人民生活不断提高。
“十一五”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
二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,全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,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、五中全会及省、市、县相关会议精神,围绕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目标任务,按照攻坚“十一五”、冲刺“十二五”的目标要求,以“富民、强县”为目标,根据昆明都市圈北部辅城的发展定位,着力实施“543”倍增计划,在特色农业、工业突破、园区建设、招商引资、非公经济、城市建设、财源税源、投资融资、民生改善、平安富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。 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.6亿元,同比增13.1%;三次产业结构为22:46.6:31.4;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.96亿元和1.9亿元,同比增48.6%和57.1 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.93亿元,同比增45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.2亿元,同比增18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9元,同比增14.8%,农民人均纯收入5644元,同比增14.5%,圆满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。 (一)“三农”工作扎实推进,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。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.87亿元,同比增7.1%,播种粮食17.8万亩,预计产量5.4万吨。收购烤烟5.9万担,烟农收入4352.9万元,实现烟叶税957.6万元。实现畜牧业产值3.6亿元,肉、奶、蛋总产量分别为1.9万吨、18吨、6049吨。全县新增经果林8650亩,水果产量保持全市第二。基本完成林权制度改革,确权宗地29392宗,确权率96.1%,核发林权证14962本。投资7955万元,完成水利工程4092件,新增灌溉面积2475亩,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.7万亩,解决20193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。兴贡水库改扩建累计完成投资3128万元,工程形象进度98.5%。完成花箐、丰收等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;启动九年坪和宝石洞水库建设前期工作。台湾农民创业园富民园区建设稳步推进。发放“一折通”农资综合补贴843.7万元,受惠农户3.25万户。结合我县各乡镇农业产业发展优势,新成立烤烟、杨梅、生猪、野生菌购销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,全县累计达51户。深入实施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工程,新增农村商业网点10个,创建“农资放心店”5个。投资5442.5万元,完成17条共152公里农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,通行政村路面硬化率100%。 (二)园区建设提速增效,工业经济稳步提升。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,规划面积从10.22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,累计开发面积4.4平方公里。园区实行实体化运作,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,实现融资4000万元。投资1.34亿元,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2个,“五通一平”3000亩,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200亩;新建标准化厂房5.2万平方米;落户企业75家,亿元以上项目9个,新开工2个,竣工3个;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.28亿元,同比增44.1%;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,制定并下发《富民县新型工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》,鼓励支持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4.97亿元,同比增14%;完成增加值6.44亿元,同比增12%;利税总额1.19亿元,同比增36.8%。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降低2%。 (三)招商引资成效显著,非公经济进一步壮大。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,建立“110”服务企业工作机制,全年新签约项目62个,实际到位内资15.28亿元,同比增38.5%;外资607万美元,同比增153%;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。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,制定出台《富民县非公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》,全县新增私营企业81户,预计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4.63亿元,占GDP比重53%;从业人员2.2万人,新增0.15万人。 (四)城市建设快速推进,城市形象明显提升。按照全域城镇化的要求及昆明都市圈北部辅城的发展定位,完成《昆明北部辅城(富民)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全面启动5个乡镇集镇规划和498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。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、环城西路和南路、黎阳路等城市干道的大修改造;养生文体活动中心一期、彩玉国际二期主体工程完工;启动县城文昌路、螳螂川东路、西路和园博会湿生植物展示园等一批重点工程;筹建富民县垃圾处理厂;投资3.3亿元,建筑面积为1.3万平方米的第一个小高层房地产项目“假日尚岛”启动建设,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4.11平方公里。“四创两争”深入推进,成功创建“云南省甲级卫生县城”。深入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,县城绿地面积达145.9公顷,人均绿地12平方米;建成区绿地率40.6%,绿化覆盖率45.4%。开通24条城乡公交线路,城乡公交通乡率100%、通行政村率91%。 (五)投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,财源税源进一步加强。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.96亿元,同比增48.6%,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.9亿元,同比增57.1%。争取国家和省、市各类资金3.69亿元,占任务数的181.8%。创新融资方式,拓宽融资渠道,成立邮政储蓄银行、瑜富小额贷款公司、赢鸿融资担保公司,完成政府性融资3.9亿元,同比增133.5%。 (六)第三产业蓬勃发展,商贸、旅游、金融等服务业稳步提升。预计实现增加值8.67亿元,占全县GDP比重31.4%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.2亿元,同比增18%。继续开展家电、汽车、摩托车等家电下乡活动,实现销售额7714.7万元,发放销售补贴787.6万元。完成明熙苑创建国家级绿色饭店和百货有限公司创建绿色商场工作。成功举办2010年富民县旅游推介会和组织2010年杨梅采摘系列活动。完成昆明市乡村养生旅游试验区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,开发项目2个;加快推进小水井苗族风情生态村、九峰山旅游风景区、大营小河综合旅游开发区和富民北麓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。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,同比增10.9%,实现旅游收入1.01亿元,同比增11%。金融运行平稳,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亿元,同比增34.6%,贷款余额18.9亿元,同比增18%。 (七)民生工程落到实处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。培训农村劳动力1.57万人,转移就业1.02万人,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208个,城镇新增就业316人,发放各类创业贷款2685万元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5%以内;养老、医疗、工伤等基本保险100%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。全面启动省级农保试点工作,1.6万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60元;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29人;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95%,全县新农合参合率99.51%;发放城乡低保、医疗、贫困救助金985.5万元。“两基”迎国检圆满通过验收;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,高考上线率98%;落实“两免一补”资金777.6万元,受惠人数17654人;投资近9000万元的永定中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;投资5524.6万元,实施8所学校标准化建设;排除中小学危房3772平方米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,完成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;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顺利推进。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,10件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;争取省市科技资金112万元,实施省、市科技项目16个。发放“奖优免补”资金100.9万元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.76‰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。认真做好农村电影“2131”工程和校园电影放映及文艺“三下乡”工作;建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、15个村级文化室、14个农家书屋;完成1400户有限电视数字化转换和7400户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工程。投资280万元,实施14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。投资4330万元,启动666套廉租房建设。殡葬改革成效显著,全县死亡人口遗体火化率100%,完成6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。 (七)平安富民建设积极推进,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。认真开展“效能昆明”建设,全面推行“阳光政府”四项制度,累计举行重大决策听证39项,重要事项公示465项。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精减保留15项,转为管理服务14项。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案、政协委员提案,办复率100%。建立“114”大督查机制,实施督查事项398项,完成270项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。加强交通、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巩固省级“平安县”和“无毒县”创建成果。维稳、老龄、工、青、妇、残联、民族、宗教等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展。 三、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、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各位委员!2010年,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,总体运行良好,发展平稳,但问题和矛盾也同时凸现。主要表现在: (一)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,财政收支矛盾加剧。我县经济总量小,产业层次不高,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不牢固,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比较少,总体经济实力弱小。县乡财政基础薄弱,2010年财政自给率仅43.1%。工业发展成效不够明显,后继财源乏力;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长,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。 (二)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,支柱产业支撑力不强。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:46.6:31.4, 虽然形成二三一格局,但没有形成量的突破,发展速度缓慢。农业产业占比高,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不强、后劲不足;工业经济总量小,增量低,工业结构不合理,重化工、资源开采型和初级加工行业占比高,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;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,配套服务产业水平不高,与人居需求相比不到位。 (三)城市发展基础薄弱,城市承载功能脆弱。我县城市规模较小,难于产生聚集效应,形成规模经济;交通、水、电、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难以承载吸纳主城人口分流;城镇化率较低,2010年预计达24%,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;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,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缓慢。 (四)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,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重。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环境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。工业主要以高耗能、高污染的重化工及建筑建材、采矿等资源开采初加工行业为主,对环境容量要求较高,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。 (五)社会事业发展滞后,与经济发展要求存在差距。科技、文化、教育、卫生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。人才总量不足,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,教育、卫生等专业优秀人才流失严重,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,对城乡就业支撑不足,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任务艰巨。 (六)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,人民生活消费支出压力加大。预计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889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5644元,城乡收入相差11245元,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进一步拉大。受干旱和消费、农资等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影响,城乡人民综合支出成本大幅提高,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压力增大,农民增收难度加大。 各位委员!“十一五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圆满划上句号,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宏伟画卷已经开启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在面临困难的同时,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。 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保增长、稳通胀,政策基调是宽财政稳增长,紧货币控通胀,从财政、税收等方面将对农田水利、保障性住房、文化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扶持。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深入推进,现代新昆明建设加速推进,富民作为昆明都市北部拓展区四个辅城之一,将迅速启动现代新昆明富民新区规划建设。三是富民独特的区位优势、良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,有利于承接主城人口居住分流,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步伐,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观光旅游。四是“十一五”为我县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,基础设施日趋完善。昆武高速、轿子山旅游专线、西北绕城高速、城市轨道交通相继开工建设,昆明经富民至禄劝段铁路将在“十二五”先期规划建设,我县的后发优势将日益显现,近郊区位更为突出,昆明半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,发展空间更为广阔。 四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、目标和任务措施 “十二五”时期,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牢固树立“富民、强县”两大目标,坚持走“农业特、工业新、城市靓、生态美、人民富”的全域城镇化发展道路,围绕建设“昆明都市圈北部辅城”这个中心,建设钛盐化工产业、中小企业孵化“两个基地”,推进新型工业化、高端信息化、全域城镇化“三化进程”,实施生态立县、科教兴县、产业强县、文化活县“四大战略”,打造宜居富民、养生富民、绿色富民、活力富民、创业富民“五大形象”,突出产业结构调整、城乡统筹发展、基础设施完善、生态文明建设、体制机制创新、和谐社会构建“六大举措”,努力实现富民科学发展大跨越。 2011年是全面实施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对巩固“十一五”发展成果,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大意义。结合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,建议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%以上;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%以上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%以上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%以上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%以上;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%以上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;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.5‰以内;单位GDP能耗下降2%左右,二氧化硫、化学需氧量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内。围绕以上目标,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: (一) 以“工业强县”为目标,增强县域经济实力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,提升园区承载功能。按照“一园多区”的空间布局,加快工业园区向款庄、东村、散旦三个乡镇延伸,功能由单纯的生产加工基地向科研、商贸物流、服务等综合功能基地拓展。重点加快北营钛盐产业园、哨箐机械加工园、东元食品加工园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。计划投资3.7亿元,完成园区污水处理厂、东元生态食品加工园供水管网、道路等8项基础设施建设;计划园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000亩,“五通一平”面积2000亩以上,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;落户企业95个,新增亿元以上项目4个;实现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%以上,工业总产值26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%以上。倾力抓好招商引资,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。以投资为主要途径,带动经济增长,拉动富民城市建设、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。围绕七大产业定位设计项目,根据产业需求包装项目;强化部门产业招商、专业招商,严格目标考核制度。完成市外资金实际到位15亿元、外资到位300万美元;力争完成市外资金实际到位17亿元、外资到位500万美元。强化项目落地协调服务机制,严格落实“114”项目大督查机制,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,对项目实行全程有效跟踪,全面推动项目健康、有序发展。计划投资43.85亿元,完成工业生产项目41项。稳步推进投资20.6亿元的隆源钛业、鸿发机械、远方生物制药、绿辰集团调味品、大风丫口风电场等项目建设,力争尽快竣工投产;尽快启动投资8.75亿元的百花山、马英山2个风电场建设;加快推进投资14.5亿元的昆明芬美意、云珊医药、衡变电气、中石油昆仑燃气等项目的建设工作。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。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帮扶力度,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,扶持企业迅速成长壮大;完成县通达发电公司国有股有序退出。深入贯彻落实《富民县新型工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》和《富民县非公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》,完善服务机制,争取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4%以上,占GDP比重达54%以上。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,二氧化硫排放量、化学需氧量均控制在市级下达的目标以内,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%。全县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15%以上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%以上。 (二)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,全面推进辅城建设。全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。以现代新昆明富民新区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定位,突出规划引领作用,并严格执行规划。完成统筹城乡和支撑全域城镇化发展的交通、能源、信息、物流、公共服务、园林绿化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专项规划。计划投资3.39亿元,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18项。完成县城文昌路、螳螂川东路、西路建设;启动县城南二环、西二环、环山公路西南段道路、旧县路及昆武高速匝道连接线等公路建设;配合做好昆武高速公路、轿子山旅游专线公路建设。积极争取启动富民至款庄、富民至嵩明两条二级公路建设。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对接,迅速启动昆明经富民至禄劝段铁路、富民至安宁、富民至团结、款庄至仁兴、款庄至东村高等级公路建设前期工作,力争早日实施。完成6条共122.2公里农村公路建设,新开通10条公交线路,实现行政村通公交率100%。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厂后续工作,确保正常运行;启动县城垃圾处理厂、城市供气建设;投资6793.7万元,实施电力基础设施改造项目20项;完善城镇供水、通讯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。以县城建设为中心,规模化、集团化开发新城建设。计划收储土地5400亩以上,加快商业地产开发,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平方公里以上。开工建设投资15亿元、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金忆湾、伴山湾水、枫桥・桃园、大营生态旅游小镇等一批房地产项目。加快乡镇集镇建设。按照“一套图纸、一条商业街、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、一个示范居住小区”的要求,以城市规划理念,完成5乡镇集镇规划和498个村庄规划。在规划中突出乡镇特色定位,强调新区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无缝对接,扩张集镇建设规模,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,加强农村住房管理。全力推进罗免工业型和款庄商贸型集镇建设,加快推进赤鹫、散旦、东村集镇建设步伐,全面延伸公共服务,优化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层次,稳步提高城镇化率。 (三)以“三农”工作为立足点,加快城乡统筹发展。稳粮调结构。巩固粮烟生产,提升花卉、林果等特色产业,计划实现农业增加值6.62亿元,增长5.6%,播种粮食14.3万亩以上,粮食产量5.4万吨;种植烤烟2万亩,收购烟叶5.8万担;种植花卉1000亩;补植经济林6万株;改造中低产林1.45万亩,建设苗木基地1000亩,巩固退耕还林2200亩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近郊农业。以昆明市实施农业产业“东移北扩”及“昆明菜蓝子工程”为契机,各乡镇要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,加大品种结构调整,发展一村(乡)一品规模化生产区,提升改造老基地,高标准建设新基地,逐步形成主导品种、优势品种种植基地。编制完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;启动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园区、罗免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;改造提升款庄4000亩茭瓜标准化生产基地。计划种植蔬菜6万亩。扩大生猪、禽蛋、鸵鸟等特色养殖规模,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.9亿元,增长10%。加快“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”创建工作,加大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,制定农产品认证奖励制度,实施品牌突破工程,唱响富民特色优势品牌,提升品牌效应,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改建和新建一批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;发展5个以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,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产、供、销联动机制,形成“基地-农户或协会-企业-市场”的产销模式,进入昆明消费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。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计划投资6608万元,实施农田水利设施项目13项。完成“五小”水利工程350件,解决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山区、半山区缺水问题,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.9万亩;启动宝石洞水库、第三自来水厂建设;实施拖担、新桥、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;加快九年坪水库前期工作。组织实施10个省级重点村建设,抓好永定三村、完家大村、罗免曹溪哨村和散旦盘龙村的新农村规划建设;改造中低产田1.16万亩;加快农村交通、电力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大支农惠农力度。全面落实粮食、良种、农资、农机、生猪等农业直补惠农政策;实施2个整村扶贫推进项目和款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,实现2500人脱贫。切实抓好农村产业农民培训,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,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、经营性、财产性收入。 (四)以生态建设为支撑点,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服务业。继续推进“四创两争”工作。巩固省甲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,争创省级园林县城和永定、款庄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,加快创建罗免、款庄2个省级卫生乡镇,创建省级卫生村24个、市级生态村39个,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县城、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生态县的创建工作。计划投资9741万元,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11项。完成县城建成区灯光亮化及雨污分流配套管网工程;加快园博园、螳螂川东路、西路景观绿化带、观音山森林公园等绿地公园建设步伐,按期完成园博会湿生植物展示园工程和昆禄公路三村至黄家庙路段2万株美洲黑杨种植任务,县城绿化覆盖率45%,建成区绿地率46%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以上。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建设。以昆明市乡村养生旅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,按照整体规划,分步实施的原则,加快推进小水井片区、九峰山、宝石洞等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;抓好明熙苑、龙腾苑及农家乐的提质增效和规范管理;启动1个亿元以上乡村旅游酒店建设。积极推进富民北麓文化旅游区、万佛山、东村养生旅游小镇、大营小河旅游综合开发和百花山庄康体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。整合开发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资源,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,计划2011年接待游客120万人,增长15%,实现旅游收入1.35亿元,增长24%。大力发展金融保险、中介咨询、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家政服务、物业管理、社区商业等居民服务业。规划筹建大营物流中心;打造环城南路、永南大街、彩玉国际步行街等以餐饮、娱乐为主体的特色商业街区。加强标准化市场建设,提升专业市场的规模档次;深入开展“家电下乡”活动,积极发展连锁、超市等商业网点,活跃城乡市场、扩大流通、促进消费。 (五)以民生工程为落脚点,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计划投资1.87亿元,实施社会事业项目15项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。重点抓好“9+3”教育,加快普及高中教育,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;实施“高中强基提质”工程,完成富民一中“示范高中”改建;按照“省一级示范幼儿园”的标准,搬迁新建富民县幼儿园。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0个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力争城镇基本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等保险综合参保率达80%以上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6%以上。继续推进省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。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。按照“住有所居”的发展目标,以廉租房、经济适用房、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,加快建立“低端有保障、中端有支持”的住房保障体系,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、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。以永定镇撤镇改街道办事处为试点,积极探索建立永一、永二村委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试点规划建设失地农民安置小区,严格执行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征地管理办法,保障农民合法权益。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,完成498套,同时启动建设200套。加快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。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和绿色光亮工程,完成投资100万元以上,争取实施省市科技项目5项。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保障体系;完成投资1.2亿元的县医院迁建项目。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.5‰以内;深入推进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。加快推进县文体活动中心建设,建成20个农家书屋和3个农村文体活动广场;举办第一届老年健身运动会,备战昆明市第四届运动会;加快实现“广播电视村村通、户户通、长期通”。完成县中心敬老院建设;深入推进殡葬制度改革,确保遗体火化率100%,公墓安葬率100%。六是深入平安富民创建活动。加大对农资、粮食、民生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价格监管检查力度,建立和畅通价格利益诉求渠道,以稳定物价,促进社会安定和谐。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,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,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,切实做好信访和维稳工作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。 (六)以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重点,提高发展保障能力。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。全面落实“法治政府、责任政府、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”十六项制度;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,提高干部队伍素质,进一步转变作风,强化服务意识,创新服务方式,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;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;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、工作成果倒逼法,实行限时办结制,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和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。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,提高财力保障能力。加强财税工作,努力提高财政自给率;深入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,提高财税管理能力和水平。完善争取上级资金考核奖励办法,有针对性地策划、储备、包装好一批项目,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、市项目资金支持盘子。广泛采取BT、BOT等多种融资方式,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。加强银政企合作,规范完善融资中介服务体系,完成融资3.5亿元。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。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,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。建立“引智”通道,加强外援智力队伍建设,扩大人才总量。积极引进高中级经营管理、金融、贸易、城市经营、交通、建筑设计、教育、卫生等紧缺急需人才;加大人才培训力度,加速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;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建立人才奖励机制;完善人才管理体制,健全人才法律保护机制,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制度。 各位委员!2011年是全面实施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关键之年,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、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定信心,把握发展机遇,鼓足干劲,狠抓落实,努力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。 |